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作為我國漁業科技領域的國家級研究機構,長期致力于水產養殖、捕撈、加工及資源養護等關鍵環節的機械與儀器裝備研發。在技術服務的推動下,該研究所為水產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一、核心技術服務領域
研究所圍繞智能化水產養殖裝備、節能型捕撈機械、水產品精深加工設備及漁業資源監測儀器四大方向展開技術服務。例如,研發的循環水養殖系統有效提升了養殖密度與水質穩定性;拖網漁船節能裝置降低了捕撈能耗30%以上;魚類自動分級設備實現每秒10尾的分揀效率;水下探測儀器可對漁業資源進行三維動態監測。
二、產學研深度融合模式
通過建立“企業需求庫+技術攻關組”聯動機制,研究所近三年已為沿海省份200余家企業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在江蘇如東開展的梭子蟹工廠化養殖項目中,研究所研發的環境控制系統使成活率提升至92%,養殖周期縮短20天。同時依托農業農村部漁業裝備工程技術中心,年均培訓專業技術人員800余人次。
三、數字化服務平臺建設
2021年上線的“漁機云”服務平臺集成設備遠程診斷、養殖數據分析、專家在線咨詢等功能,已接入全國1.2萬個養殖單元。通過物聯網傳感器實時采集溶解氧、pH值等15項水質參數,結合AI算法提前48小時預警疾病風險,幫助養殖戶平均降低損失率18%。
四、國際科技合作成果
研究所與挪威、日本等漁業強國聯合開發的深水抗風浪網箱已在我國南海批量應用,抗臺風能力達14級。其參與制定的《水產養殖自動化系統接口規范》被亞太水產養殖中心納入技術標準體系,相關裝備出口至東南亞、非洲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面對海洋牧場建設、深遠海養殖等新趨勢,研究所正加快研發養殖工船、無人投餌船等新型裝備。未來將通過構建“研發-中試-推廣”全鏈條服務體系,持續推動我國漁業裝備向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為保障水產品供給安全提供更堅實的技術保障。